翻新时间:2015-12-14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 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 逐节讲析评价:
1、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4、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 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 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 布置作业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一、 只身来到康桥、 “轻轻” 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 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 (移就) 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 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独一无二
- 自我·他人
- 见证
- 祝福是一种虚伪的常识
-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 如此常识
- 寻找生活中的咖啡豆
- 青山一道同风雨
- 见证
- 夜的最后一章
- 我与故事
- 知之·行之·思之
- 明星代言
- 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 说说我们90后
- 浅谈如何做好冬季施工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 水垫塘结构形式问题探讨
- 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
- 小区5#住宅楼工程A轴线偏移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 遵循监理工作准则 为长江堤防加固建设服务
- 植筋技术在三河闸启闭机房改造中的应用
- 桥梁工程现浇梁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粘土心墙坝填筑监理实施细则
- 浅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
- 最速下降法和共轭梯度法
- 有闸溢洪道逐步泄流图解法
- 水电站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变更处理初探
- 深层搅拌法在泵站蓄水池软弱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 水利工程中水泥粉喷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 《草原》设计思路
- 《丝绸之路》教案讲义二
- 《丝绸之路》例句仿写
- 《丝绸之路》教案讲义
- 《草原》第一段想到的写景作文技巧
- 《草原》练习设计
- 《草原》一文教学建议
- 《草原》写作文
- 《白杨》重点字词意思
- 《草原》练习题
- 《丝绸之路》文中句子的理解
- 《丝绸之路》课后练兵
- 《丝绸之路》重难点分析
- 《丝绸之路》文学常识
- 《丝绸之路》重点字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