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3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 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 题意讲解

故都 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 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 秋 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 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 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1)、3 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2)、第 3 句中 即使……就是……也…… 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 屋 和 壁腰 都是 破 的。

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秋 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突出北平秋晨 静 的特点,牵牛花 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 日光 本是暖色调 ,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 漏 的。

秋晨天空 秋之牵牛花

4 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 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 、7 、8 、9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 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 2 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 清 、 静 、 悲凉 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 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 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 : 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客观实境 秋景的描绘 秋味

静 (五种) 故都秋之美

悲凉——主观情感 秋关系议论 沉郁、寡淡 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如果我是一棵树
有趣的燃烧
晚霞
快乐的端午节
快乐的六一
勇敢的他,倒霉的他
快乐的端午节
天空
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水淹七军
我是一棵大树
参观消防大队
快乐的节日
我喜欢的小英雄
端午节包粽子
探析犹太音乐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1)
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深化高速公路产业研究 创新高速公路管理模式
加强教学创新改革 提高初中音乐课教学质量
浅谈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TBM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工程中的风险分析
提升高速公路养管水平 促进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让经典音乐欣赏充满活力和魅力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探讨
浅述民族歌曲与民间歌曲两者的关系
把投资重点从高速公路转向农村公路
浅谈交通工程隧道通风系统选用
早期高速公路损坏原因分析及对目前公路建设的作用
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管理水平 全力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品牌
国外高速公路的管理经验对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启示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平平搭积木》教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