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27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 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 一 课 时

导入 课文:

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三: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 :

二: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 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对小河的道歉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致妈妈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一封家书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黄盖给曹丞相的一封信
给爷爷的信
妈妈,谢谢您
给妈妈的一封信
保护地球——保护你们的家
给青年人的一封信
给父母的一封信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浅谈刍议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
关于当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探讨与思考
浅谈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述略
试论建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试论中职学校生物教学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关于惠州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村镇规划课程案例教学浅论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
浅谈实现“四个转变”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
浅谈在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试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关于改革汉语教学注重探究学习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四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六
《小壁虎借尾巴》讲读教案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七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二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二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六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一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五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八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三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