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6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 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体味作者的匠心:
1、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
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导入
课文:
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课《课课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妹妹
- 我们那威风的新班主任
- 我
- BC女生andBT男生的恋爱魔咒(一)
- 我“家”的武林派
- 爱俏的妹妹
- 鞭
- 我们班的奇闻怪事
- BC女生andBT男生的恋爱魔咒
- 夸自己
- “四不像”的我
- “小飞侠”科比·布莱恩特
- 一块橡皮
- 妈妈的爱
- 妈妈的爱
-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
- 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方案
- 乡平安建设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 学院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方案
-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实施方案
- 学校党建活动实施方案
- “三创一办”工作实施方案
- 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 关于维护和使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
- 搬迁实施方案
- 全县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实施方案
- 某县公开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实施方案
- 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 工商局推进基层工作模式转变工作实施方案
- 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 浅谈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浅析努力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 教师职业内涵历史考察与教师地位发展探究
- 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浅论英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特色
- 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利器
- 论墨子忧患意识对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
- 关于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 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思考
- 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 浅论:把握时代脉搏 打造高素质职教生
- 论以就业为导向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 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土地的誓言》教案
- 《土地的誓言》教学简案
- 《木兰诗》起源
-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 《孙权劝学》教案
- 《木兰诗》教学设计
-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
-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 《木兰诗》教学设计
- 《木兰诗》教案
- 《木兰诗》的艺术美
-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