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1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

“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这部分字面以外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不太理解整体意思是怎么回事,即按照本段内容总体来说是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意思,但孟子“以战喻”和本段最后一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间的意思该如何联系呢?这一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先讨论讨论,如果效果不理想,教师再作解答。即既然承认向后跑多少步都是跑,并无实质上的区别,那么作为当统治者的,其用心程度如何,也并非有绝对的可比性,那么你个人一厢情愿认为百姓都该投奔你,同样也是没有依据的。

本文的第三部分中除已有的注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再可以值得专门解释的。

之后就仍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并彻底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背诵方法如前一单元文言文。

五、最后可用10分钟时间把课后练习中关于多义词义项辨析的题完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迷人的夏天
冬冬是个懂事的孩子
牛牛上学
我的家乡
妞妞上学
我的最爱
我心爱的“剑池雷虎”
狐假虎威
难忘的生日
用“有的……”造句
NBA投篮比赛
小河边
自食其果
夏天来了
好朋友
教会音乐的省思(初论)
浅析电脑音乐制作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小学低年级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轨道交通工程中利用竖井施工地下隧道工程浅析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
浅谈桥梁连续箱梁预应力管道的灌浆施工
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松散和泛油
中国民族音乐如何发展之我见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及发展新方向
探讨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从接受美学看通俗情爱歌曲的流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上的运用探索
我国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方法与实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二
《称象》学案
《活化石》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案
《我是什么》教案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一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三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一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