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7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案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原创
啊,这个人可真“懒”!
爸爸,请你不要出去了!
假表扬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原来我老弟是“不良儿童”
一个我敬佩的人
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
我的“唠叨奶奶”
灰色的星期六
我爱美的奶奶
班里的霸王们
淘气的小邻居
原来表妹也骗人
爱写作的爸爸
论构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体系
关于对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再思考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关于我国相关政策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影响分析
关于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均衡论
关于JIT理论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分析
关于利益相关者与资本结构研究述评
关于对中国现今通货膨胀的浅析
论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
关于企业逆向物流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
论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显性利益的分析及其量化
浅析商品过度包装造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福利减损
论ERP中的财务系统的特点和结构
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和思考
论环境政策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1》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清澈的湖水》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