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 ,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小发明——万能文具盒
- 我的妹妹
- 英雄小萝卜头
- 保护环境
- 我的童年生活
- 奶奶家的小兔子
- 水球
- 胆小的我
- 我最敬佩的奥运冠军是——郭晶晶
- 20年后......
- 洗脚
- 回报爱
- 爱的细节
- 游后老龛
- 介绍我自己
- 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和应用
- 刍议传统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我喜爱的传统文化
-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2)刑法论文(1)
- 犯罪构成事实研究(5)刑法论文(1)
- 新马华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启示
- 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也谈刑罚目的(2)刑法论文(1)
- 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新界定(4)刑法论文(1)
- 投敌叛变罪若干疑难问题研讨(4)刑法论文(1)
- 探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刑法论文(1)
- 海外学子中秋国庆共团圆
-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2)刑法论文(1)
-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
- 《掌声》教学设计四
- 《掌声》评课稿三
- 《掌声》教后记三
- 《掌声》教学设计六
- 《掌声》教学设计五
- 《掌声》一课的教学思路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掌声》教后感
- 《掌声》教学有感
- 《掌声》教后记一
-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
- 《掌声》中得到的感悟
- 《掌声》教案
- 《掌声》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