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5
《春》教学简案
课题
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习写法。
二、检查预习:
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
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
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学生结合练习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抽签提问二生三分法的起止,其它有异议的学生补充后教师评议。
2.请学生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并说明理由。
采用自由发言式。(总分)
五、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春花图春草图:
1.请一学生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3-7段的内容:
2.抽查提问,
3.师生共同归纳。
五幅图: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解决 以下几个问题:
(1)读春草图,指出文章中分别从小草的哪一方面写的?
(2)其中的人物是什么的人?有何情趣?
(3)读春花图,写1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提示:抓住哪些景物写,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蜂蝶的目的是什么,突出花的哪些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二个问题口头练习,第三问题写完后由几位同学朗读后教师归纳
布置作业 :
六、布置作业 :
在家庭本上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A)
说课精要
分析短文一项对于快班的学生非常必要,把写作训练变成学生日常必的经常性的练习,化整为零。易于潜移默化。
教学后记
课题
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
一、检查复习:
学生打开作业 本,老师检查完成情况,再请两位公布自己的答案.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同学按上节课分析春花图的形式口头即兴分析春花图。
大家评价由此进入本节课学习的情境。
三、共同分析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学生分析春风图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风的?(结合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迎春图中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什么用意?
以上三题要求学生列出发言提纲,后抽查任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小结。
四、指导朗读结尾三段
1.齐声朗读,感受语句的优美及其中的蕴义,创设情境。
2.思考:这三个比喻句各写出春天的什么特点?
<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堂上练习:
1.堂上交流课后练习第二大题,教师抽查部分学校后教师归纳。
(A类)
2.口头做阅读理解训练(A类)
3.课后练习四:写一段话描绘春景的。(A类)
写完抽几个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六、布置作业 :
1.按要求预习《济南的冬天》(A)
2.默写课文(B类)
说课精要
本文的教学,重在感受而不在于分析,所以把几个图的分析用了较少的时间。而用了较多时间处理练习与阅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改革开放30年
- 感恩
- 我的老师
- 捏鸡蛋
- 香港美
- 我的“呕像”
- 中考过后
- 爱在客车上
- 一场精彩的比赛
- 闪光的心灵
- 山中访友
- 迷人的秋景
- 校运会
- 给市环保局长的建议书
- 我是小书虫
- 新农村建设教育审计方法示例
- 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开发
- 浅谈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教学研究
- 以内部审计职能的视角研究职业化内部审计
- 关于高职“三位一体”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
- 试论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及策略
-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图书馆管理论文(1)
- 数据式审计方法在银行审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 审计财产不如审计民心
-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档案管理论文(1)
- 探讨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教育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 探析军校学员以自主学习不断自我完善
- 浅谈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刍议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四
- 《秦兵马俑》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三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之二
- 《鸟的天堂》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别饿坏了那匹马》
- 《一夜的工作》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之一
- 《凡卡》教学设计之二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之一
-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