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20
《马》简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1、 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 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 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 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 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 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 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 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 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 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 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 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 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 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 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调皮的小老鼠
- 衣服哪里最后干
- 鸡蛋花树
- 最可亲最可敬的人
- 你知道风吗
- 十年后的我
- 放飞我的奥运梦想
- 假如我是大象
- 贾老师的爱
- 两只天鹅
- 神奇的海洋世界
- 蒲公英的旅游
- 漫游神秘森林
- 世界寒极
- 小白菜交朋友
- 林海《琵琶语》琵琶弦上说相思
- 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 少儿扬琴教学探究
- 扬琴教学的几点体会
- 开垦班级“自留地”
- 扬琴东渐暨在中国的发展
- 浅析中国扬琴流派的地域性及风格特色
-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扬琴教材编写之探索
- 高校运用钢琴集体课进行和声学教学的探索
- 浅谈扬琴演奏中的力度控制
- 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
-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加和减:作文教学中的思考
- 《兰亭集序》赏析
- 《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 感时叹逝推理散忧──读王羲之《兰亭诗》
- “流觞曲水”抒幽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品析
- 品读《兰亭集序》,感悟美文雅趣
- 生命的大无奈──解读《兰亭集序》的情感印迹
- 最典型的书序第二篇文艺理论──就《兰亭集序》主旨与行家商榷
- 恬然飘逸的兰亭,雅聚真挚可人的《兰亭集序》
- 生与死的交响重奏
- 批《兰亭序》
- 王羲之
- 《兰亭集序》主旨索隐
- “死生亦大矣”──解读
- 说不尽的王羲之
- 《兰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