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拍照片
- 我的快乐
- 雾
- 夏令营日记
- 我们自己的节日
- 妈妈的爱
- 抢馒头
- 梦一场
- 小时候的趣事
- 我家的小猫
- 聪明的小青蛙
- 明明的梦
- 我的画写板
- 有人敲门怎么办
- 有趣的游戏
-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 试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浅谈成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 浅谈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试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 浅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 关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浅论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与研究
- 论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规律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 关于一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刍议
- 浅谈管理者视角下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
- 惊吓中产生的奇迹──记《孔乙己》之大考验
- 《蒲柳人家》备课之管见
- 《孔乙己》教学反思
- 读写并举 相得益彰──我教《孔乙己》的一点体会
- 李镇西教《孔乙己》
- 《蒲柳人家》有关资料
- 《孔乙己》与“窃书”
- 我教《孔乙己》
- 审判孔乙己被害一案
-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 《孔乙己》教学杂谈
- 《孔乙己》教学案例
- 《孔乙己》教学实录
-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孔乙己》课例分析
- 《孔乙己》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