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5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来了
- 妈妈真好
- 36朵花,180颗心
- 春风哥哥
- 玩水枪
- 不要乱扔垃圾
- 动物叫
- 彩虹
- 玩游戏
- 我是小白牙
- 关水龙头
- 春雨姑娘
- 小兔
- 春天来到校园了
- 校园,校园我爱你
- 英语语言学教学趣在何处
-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 计算机教育的语言艺术
- 对高职院校英语语言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 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描述语言研究
- 谈企业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 对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探讨
- 北京超市中服装销售状况与前景的调查分析
- 试析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及有效措施
- 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
- 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
- 教师的支持性语言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
-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画》教学设计之四
- 《画》备课资料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 《自己去吧》备课资料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 《画》教学设计之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 《画》教学设计之一
-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之一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画》片断赏析
- 《画》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