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6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6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6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作业 练习

一、《有的人》是政论的诗化,又是诗化的政论,它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启示我们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说的两种人,一种是指什么人,另一种又是指什么人?读了这首诗以后,试运用正确的标准,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上述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别找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1.伟大2.腐烂3.满4.陌生5.宽广6.损7.骄横8.无忧无虑9.俭朴10.生气勃勃

三、判断正误。

1.《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

2.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

3.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

4.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

5.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 )

答案

二、1.渺小;2.新鲜;3.缺;4.熟识;5.狭窄;

6.增;7.谦逊;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气沉沉。

三、1.√;2.×;3.×;4.√;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图两条小狗
开家长会
美丽的荷花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下雨了
二十年后的我
我的弟弟
登黄鹤楼
玩上海
放风筝
孝心献妈妈
我的妈妈
可爱的小猫
夸家乡
假如我生活在海底
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
论析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论析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浅论公共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新探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
浅谈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关于加强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发挥课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及有效性控制
浅谈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
《变色龙》简析
《契诃夫的创作与十九世纪末期现实主义问题》摘要
《变色龙》中的“人群”
《变色龙》的叙述策略与讽刺批判效应
《变色龙》朗读指导
《变色龙》素质教育新学案
《变色龙》学法建议
挖掘细节描写的深意
《变色龙》结构分析
在小说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变色龙》课文剧
析契诃夫的《变色龙》
《变色龙》写作特点
《变色龙》的“正面人物”探微
《变色龙》的取材和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