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一、 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 整体感知
a) 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 )豁然开朗( )平旷( )俨然( )
阡陌( )垂髫( )怡然自乐( )诣( )
b)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 局部品味:
1、 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 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1)、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描写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学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2)、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晋…武…缘…忘…忽…夹…中…芳…落…渔…复…欲…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提示: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学习。)
3、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
4、 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尽水源…山…口…
人:其中…
5、 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
6、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通过讨论,板书如下)
(对 比)
桃花源↓现实
┃ | ┃
只有父子之分 |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7、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呢?
(讨论后,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a) 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内容从略)
8、 请按“初识??所闻、所感??离开”分层次,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这段文字。
初识 ?? 见…乃…问…具…
↓
所见所感??村…咸…自…率…不…遂…问…乃…无…此…余…皆…
↓
离开 ??停…此中……道也
9、 探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A、可以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B、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D、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我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四、 教学反馈
(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球迷表哥
- 中国卫生城市——舞钢之行
- “蚁”目寸光
- 春天的踪影
- 奥运漫游
-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 竞选宣言
- 仙境般的兴庆湖
- 邻居奶奶爱数钱
- 乌鸦喝水
- 秋天的校园
- 秋天的校园
- 借书
- 我是一片云
- 一件难忘的事
- 产品销量模型在商品扩散预测中的应用
- 我国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 村镇绿化研究
- 浅析银行犯罪的趋势特点及防控对策_法学理论论文(1)
- 有关数罪并罚的若干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
-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 景观设计三现象谈
- 试论企业生命周期的营销战略研究
- 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 论商法的价值_法学理论论文(1)
- 浅谈城市居家绿化
- 天然草施工工艺
- 法学教育的比较与探索_法学理论论文(1)
- 浅谈我国三大诉讼法的建立完善及其意义_法学理论论文(1)
- 《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2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3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 《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4
- 《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5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6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7
- 《开国大典》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 《开国大典》课堂实录
- 《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 《开国大典》教学实录1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