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奥运的足迹走遍校园
- 紫
- 那片小树林
- 爱在人间
- 拾起阳光
- 聚散
- 那年那事
- 亲人和朋友,我应该选择哪一个?
- 落叶与新叶
- 魔法种子
- 我的小康梦想
- 在灾难面前,我们不哭
- 赵爷爷的小八哥
- 老爸爱耍孩子气
- 最后的守望者
- 高师钢琴教学中即兴伴奏配弹艺术漫谈
-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 新媒体下的高校音乐学教学改革探讨
- 浅析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 浅析体态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 从彭丽媛的演唱看中国民族声乐教学
- 5000字民法论文法律
-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
- 民法论文6000字死亡赔偿
-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 针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浅析
- 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冷思考
-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 桥之美
- 米洛斯的维纳斯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
-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 深圳西丽二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 端午日
- 虎丘记
- 长亭送别
- 单元检测讲评课教学设计
- 创新设计 动中求活 ——戏剧创新教学尝试例说
- 《病梅馆记》教案(一)
- 珍重生命 热爱母亲——有关生命和母亲的思考
-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
- 初中语文读报活动课设计方案
- 山中访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