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三峡》教案设计

《三峡》教案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8

《三峡》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庆祝游园
我家的菊花
我是书本
妈妈生病了
妈妈生病了
乒乓球大战
老鼠为什么是坏的
菊花
妈妈生病,我做小当家
我的自行车
妈妈生病了
《坐井观天》后传
快快长大
荡秋千
妈妈生病了
浅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
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创作手法探讨
浅论影片中音乐对人物的暗示及阐述作用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1)
探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浅析音乐教育在儿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1)
浅论歌曲翻唱和创作
浅论舞蹈与音乐
差一步到萨尔茨堡 (1)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难忘的泼水节》
《邮票齿孔的故事》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画风》
《北京亮起来了》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四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葡萄沟》第一课时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