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第16课化石吟教案(新课标)

第16课化石吟教案(新课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第16课化石吟教案(新课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调皮的风姑娘
包子的心事
村边的小河
爬石笋山
月亮过生日
贪玩的我
可爱的“粉儿”
我家的摆设
名树博览园
我喜欢秋天
享受美味
龟兔赛跑二传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月亮姐姐过生日
猴子洗月亮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教《沁园春·长沙》评述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我教《沁园春·长沙》
《诗两首》有关资料
戴望舒简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再”读《再别康桥》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徐志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