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论文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
(1)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对“”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般的规律,人们大都局限于这一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其所谓“”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文章的标题(板书课文题目),那么,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讲得有没有道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3)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举例论证(第1—3段)
第二部分: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讲得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老师自然恰当地引导并归纳。)
(5)作业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你予以解答,并且找出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中的事例,把它写出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问路
- 聆听雨的哭诉
- 书里有花悄悄开
- 那些孩子们
- 谁是谁的爱丽丝
- 秋风扫落叶
- 秋天的军旅
- 关于陶渊明
- 那个老头
- 凄凉沧桑
-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 幸福
- 感悟高三
- 夏日终年
- 我和我骄纵的天下
- 苗乡传奇 2014年5期
- 憨人许亮 2014年5期
- 乡村土名 2014年5期
- 奶奶的谚语
- 青山依旧 2014年5期
- 初品绿茶 2014年5期
- 每一声抱歉
- 朱的故乡
- 天涯感观 2014年5期
- 福地周至 2014年5期
- 从语言与图像的融合看当代文学与电影发展
- 另一种纪念
- 一棵树的梦
- 孪生姐妹 2014年5期
- 心朝大海 2014年5期
-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说明文阅读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综合性学习1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课内)
- 北京西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析
- 北京市2011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专题探究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名著阅读
-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 北京西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作文题目及要求(附评分标准)
-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语言转换
-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压缩与扩展
-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名著阅读
-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