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图画展示,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画画展示出来呢?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树图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
2、诵读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学生自读发现,初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③ 你能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吗?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合作感悟,品读明理:学习了课文,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自问自答,互动释疑:学生质疑交流,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③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⑤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3、品味语言: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三、联系生活,拓宽延伸
1、拓展体验: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行道树吗?你不觉得它很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
②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2、总结存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3、片断仿写: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黑板+粉笔=粉笔+黑板=爱
- 幸福的真谛
- 期望·风铃
- 记住自己
- 疲惫和轻巧的脚步
- 谁说不相容?
- 惊蛰
- 我是怎样学好地理的
- 水
- 彼岸
- 脚步
- 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
- 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 你还会浮躁吗
- 爱的脚步
- 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
- 发电厂电网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研究
- 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下)
- 电力系统频率异常的控制分析
- 谈公路交通信息技术
- 关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问题
- 城市中心区交通模式研究
-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探讨
-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 莱昂·勃鲁姆的社会改良主义
-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控制分析
-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研究
-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问题
- 关于民用建筑的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
- 电力施工成本控制及其工程造价管理
- 《凡卡》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凡卡》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 《凡卡》考点练兵(一)积累篇
- 《凡卡》范文习作
- 《凡卡》教学难点
- 《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卖火柴的小女孩》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 《凡卡》教学目标
- 《凡卡》教学重点
- 《凡卡》教案讲义(一)
- 《凡卡》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凡卡》训练素材
- 《凡卡》教案讲义(二)
- 《凡卡》写作指导
- 《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