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1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2.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 澎湃(peng1 pai4) 狂澜(lan2) 屏障(zhang4) 哺育(bu3) 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正课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质疑: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3.质疑: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这部分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们归纳作者歌颂黄河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4.质疑: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5.质疑: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质疑: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望。

7.质疑:“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8.质疑: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质疑: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讨论并归纳:

(1)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2)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的。

10.质疑: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1.质疑:《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1

12.质疑: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讨论并归纳: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强烈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1)雄浑豪迈类: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委婉含蓄类:何其芳《秋天》、郭沫若《静夜》

13.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诗歌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五、板书

序曲一主体一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一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Science of Farming(农业科学)
Job Investigating(就业调查)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The Way to Stay Healthy(保持健康的方法)
Our Taiwan(我们台湾)
No Breakfast, No Good(不吃早餐不好)
Getting up Early ts a Good Habit(早起是个好习惯
Looking for Mum(找妈妈)
Where Did the Bird Fly?(哪儿来的鸟飞翔?)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怎样与人相处
There Should Be No Little Emperors(不应该做“
Advertisements(广告)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更重要)
One instructive day(有启发的一天)
The Cause of fire(火灾原因)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形式设计综述
“命定”与“变命”:明代士人命运观
以“五项修炼”构建煤炭企业学习型党组织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融合
拨开迷雾初见曙光
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与图书馆管理理念分析
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分析
《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丁谓与《天香传》
浅析功利主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读物小札: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煤矿企业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
研究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蝴蝶花》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札记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札记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咕咚》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咕咚》教学札记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咕咚》课文
《咕咚》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