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26 一定要争气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第周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迹,病从中受到启发。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提出问题并通过论文交流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争气”的。
2. 体会课文中三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句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一、导入 新课
1. 谈话:前天,我们学习了《做风车的故事》,认识了一位科学家牛顿,知道了他是怎么样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童第周。看看他又是怎么发愤学习的。
2. 简介童第周:浙江鄞县人,实验胚胎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他对生物学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3. 质疑: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关于课文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不懂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想每段话讲什么。
2. 分组读课文,正音,然后指名说说每段话讲什么。
3. 再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4. 默读课文,思考:“一定要争气”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学习生字
1. 字音:
“础、差、试、授、震”这几字都是翘舌音。
“差”本课中的读音是“cha”,“厕”正确读音“ce”,不要读成“ci”。
2.字形。“试”不要多加一撇。
3.词语。
基础:事物的根本或起点。
偏僻:距离中心地区远的。
发愤:自己感到不满足,努力地做。
资助: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熟练:做某种工作时间久了,精通而有经验。
耐心:不急噪,不厌烦。
尝试:试一试。
刻苦钻研:不怕难,肯吃苦。
研究:仔细、深入地探究。
震动: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童第周,勤奋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
一、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
2.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想这两段话主要讲什么?
2.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1)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2)童第周是怎样争气的?(3)童第周争气的结果是什么?
3. 指名汇报。(板书)
4.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那些你觉得能让你感受到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把它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5. 谁想知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的?(提示:注意先把句子读出来,然后说:“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
6. 过渡:童第周是这样地努力发愤学习,他的努力有什么结果?(板书)
7. 总结学法。
三、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 布置自学任务。
2. 检查自学情况。
3. 课文种有一处讲到“一定要争气” 的是在哪里提到?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四、总结
1. 过渡:童第周读中学时,学习成绩差于是他发愤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上来,在他留学时,被外国人瞧不起,于是他刻苦钻研,终于把实验做成功,还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他靠的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用直线画出写他想法的句子,多读几遍,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2. 指名发表意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芭比
- 我帮妈妈做件事
- 我的考试
- 致苍蝇的一封信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保护“田园卫士”
- 美丽的风景
- 春天来了
- 我和小猪
- 我的妈妈
- 我喜欢下棋
- 妈妈,你快回来吧
- 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 家乡的哈密瓜
- 我的爸爸
-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 荒原的象征手法及表现形式探析
- 《香石诗话》刍评
- 论我国民事诉讼快速审判程序的建构(1)论文
- 浅论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制度改革(1)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应用策略(1)
- 改革:健全社会的机制(下)
-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 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之比较研究
-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怀庆方言词汇研究
- 大陆与香港中学语文(汉语)修辞教学的比较
- 英文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
- 协同整合营销打造新型旅游产业链(1)
- 文化视觉下的党员思想建设
- 毛泽东的“两化”贡献
- 《荷叶圆圆》课堂实录及反思
- 《美丽的小路》教案设计
- 《我是什么》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 《北京亮起来了》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三
- 《小壁虎借尾巴》讲读教案设计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设计
- 《松鼠和松果》教学片段实录及教学反思
-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一
- 《找春天》
- 《月亮的心愿》教学片断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