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29
18《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买虾
- 我眼中的爸爸
- 我
- “仁兄”二三事(二)
- 燃烧的蜡烛
- 妈妈
- 我的野蛮表弟
- 我的小表弟
-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 我是徽徽
- 有这样一个人
- 小彤彤
- 我的妈妈
- 我班之最
- 我的‘好吃’姑妈
- 《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
- 清代市镇管理初探(之一)
- 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
-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地方经济增长
- 唐蕃交流的背景
-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 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 清代市镇管理初探(之二)
-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 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
- 两宋茶诗与茶事(1)序、“分茶”
-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一)
-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 《识字4》教学设计
- 《识字4》教学设计2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识字4》教学案例
- 改写《所见》
- 描写夏天的好词好句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 《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 《识字4》教学设计4
- 《识字4》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