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燕子》:品味美感 培养鉴赏力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炒菜
- 神秘的画
- 快乐的一天
- 修路
- 操场上
- 无锡汤包
- 一次有趣的实验
- 吹出来的精彩
- 巴掌没有落下来
- 我去新华书店
- 做游戏
- 难忘的添鼻子游戏
- 记一次跳绳比赛
- 刺激的游戏——击鼓传花
- 钓龙虾
- 论维吾尔族矫正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矫治对策
- 学校公民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 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探讨
- 关于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标准及促进
- 美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 班主任应树立的几种意识
- 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
-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
- 浅谈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 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 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
- 浅谈加快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 浅谈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影响
- 关于数学教学“用教材教”的实践与思考
-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将相和》教学片断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 《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 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将相和》教学片断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案例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后记
-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后记
-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