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之三

《黄鹤楼送别》教案之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黄鹤楼送别》教案之三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观螃蟹争地盘
认识空气
街头见闻
未来的多功能黑板
我爱我家
老想起的一件事
妈妈的爱
读《掩耳盗铃》有感
补牙记
小白兔
寻找小白花
有趣的山村生活
可爱的小鸟
可爱的小企鹅
医生入党申请书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500字
2012年7月大学生入党申请书6篇
2012年大学生入党申请书5份
2012年7月入党申请书范文2篇
2012年7月入党申请书2篇
2012年7月入党申请书
广电新闻专业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2年入党申请书范例n篇
2012年7月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2年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2年6月下旬入党申请书范文
2012年6月教师入党申请书
计算机专业大学女生入党自传
2012年最新入党申请书范文3篇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对审判公开的影响及思考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入罪标准讨论
对新公司法出台后挂名股东相关问题的探进
论小区车位、车库权利归属的法律问题
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论商业秘密侵权纠纷
新闻侵权的责任认定与防范对策
美丽真的需要“冻”人
古代如何防控家族权力腐败
论比例原则对行政执法的规制
美导弹防御系统被曝漏洞百出
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夫妻一方名下股权的转让效力探析
中国人不是“黄种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相关人物简介
《赤壁赋》课文背景知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一
《赤壁赋》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作背景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春景诗歌改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心思想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修辞分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二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词语解释
《赤壁赋》教学设计之四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