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三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菊花
- 妈妈生病了
- 妈妈生病了
- 我的自行车
- 妈妈生病了
- 老鼠为什么是坏的
- 快快长大
- 我是书本
- 妈妈生病,我做小当家
- 乒乓球大战
- 《坐井观天》后传
- 庆祝游园
- 荡秋千
- 妈妈生病了
- 我家的菊花
- 探析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 浅析音乐教育在儿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 浅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
- 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 差一步到萨尔茨堡 (1)
- 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创作手法探讨
-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1)
- 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1)
- 浅论影片中音乐对人物的暗示及阐述作用
- 浅论歌曲翻唱和创作
- 浅论舞蹈与音乐
-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
-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 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北京亮起来了》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
- 《葡萄沟》第二课时
- 《画风》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四
- 《邮票齿孔的故事》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 《葡萄沟》第一课时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难忘的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