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低年级识字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巧妙地创设出一个新奇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内驱力。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引导自学

1今天,我们一起去游植物园。老师,是个“小好奇”,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你们呢,都是知识丰富的“小博士”,来解答“小好奇”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二、认识树木,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八种树木的图片,“小好奇”与“小博士”互问互答。

小好奇:×××(学生姓名)博士,这是什么树?

小博士:这是杨树。

……

小好奇:×××博士,这是huá(桦)树吧?

小博士:不对,是huà(桦)树。

评点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并能读准字音,初步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

三、写出树名,识记字形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树木的名称怎样写吗?

(请八位“小博士”上台写出树木的名称,并说出识记字形的方法。)

小好奇:小博士,这些字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呢?

(引导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小好奇:小博士,请你告诉我,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样才能记得牢呢?

(提示“桦”“榕”等字易写错的地方)

小好奇:小博士,写这些“木”字旁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评点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提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四、读议韵文,随文识字

“小好奇”看到植物园里有一块大木牌,上面写了好多字。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这上面写了些什么?你们能教我读一读吗?

小博士(领读):杨树高,榕树壮。

……

小好奇: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请各位“小博士”给我讲讲吧!

(“小博士”分成六个小组,每组讨论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解句子的意思。)

(同步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照图画,理解词句,了解八种树木各自的外形特点。)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你们能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给我听吗?

(投影出示有重音、停顿符号的韵文,“小博士”有感情地朗读,并配有动作。)

小好奇:小博士,这几句话里还有六个生字,请你们教我读一读,写一写吧!

(写字指导重点:“装”“掌”——上紧下松,整个字形不要太长。)

评点以上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读懂韵文,旨在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图文对照,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

五、作画配文,深化认识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我想知道,你们各自最喜欢哪种树。你们能画下来,并用一句话写出喜欢的原因吗?

评点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想起那位阿姨
茉莉花
那次,我笑了
请别骂孩子蠢
难忘的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
“恐怖”的百鸟园
秋天的私语
我懂得了珍惜时间
一块西瓜皮
教师节的一天
球迷爷爷
夜来香
星星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条纹斑竹鲨养殖藻丛刷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应用
建宁县林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策略探析
板栗大砧高接换种试验研究
苗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含山县木荷防火林带构建关键技术措施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的导游服务
油用型向日葵在山东省的发展优势探讨
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中幼龄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监测、调控方法研究
渭北旱塬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莆田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修复与重建
微波诱变华山松种子生长效应研究
黑荆人工林与黑木相思人工林生长量的对比分析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之二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第六册《练习4》教学设计之一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之一
《习作2·我们的教室》教学设计之一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之一
《习作2·我们的教室》教学设计之二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之三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习作4·一次有趣的活动》教学设计之一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之二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