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8
营造语文实践活动氛围
语文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最紧密,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课内一次读书比赛,课外一场难忘的活动,家庭与父母亲切地交谈,小巷里与同伴们游玩嬉戏,与此等等,都是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下面就以低年级课文《精彩的马戏》为例,谈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设想。
一、谈话入手,诱发实践动机
《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于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二、观察图画,激发听说兴趣
从谈话入手,学生的语文实践动机诱发出来了,学生听说积极性高涨起来。对此,教师可采用“移情”的方式,转换学生的兴奋点。如可以说:“你们在以往的生活中亲眼见到的‘街头马戏’都很感兴趣,可是,今天我们要看的马戏更精彩,你们想看吗?”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转到课内,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插图,这正是教师所企盼的。教师此时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依次出示活动的单幅幻灯片,学生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模仿猴子的动作、神态,有的自言自语地说:“好玩、好玩。”课堂里此时叽叽喳喳,“秩序混乱”,每个学生学习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三、图文对照,规范听说语言
1.导入 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模仿猴子、山羊、黑熊这些小动物表演马戏非常像,很多同学边模仿边说出表演的过程,真是有趣极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组织练读:
学生的兴致由仿说转移到听和看上来。首先,教师范读一遍,为学生练读作准备。教师范读过后,学生进行练读。此时的练读只提一个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要求:流利、有感情。
3.适时评读:
如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句子:“它爬到竿顶上,在上面倒竖问蜒,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教师可以针对某同学的朗读具体指出:“这一句读得很好.尤其是‘瞅着’两个字,把小猴子顽皮、得意的样子读出来了,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出来吗?来,我们都来试试,看谁读得更好!”
4.看图演讲:
这一过程,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练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趣的手段仍要靠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
四、操作表演,营造活动氛围
本文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浓,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将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并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加强语言实践,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这里,操作表演是简单易行的形式之一。
1.提示表演规划: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动作,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简单的动作。
2.可以边做动作边想象各个小动物此时可能对观众说些什么,如猴子可能对观众说:“各位观众,我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在马戏团里,经过叔叔阿姨的训练,我学会了爬竿。”
3.指名上台,每人表演一个最拿手的好戏。
4.表演完毕。“观众”选派代表进行评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买虾
- 燃烧的蜡烛
- 有这样一个人
- 我眼中的爸爸
- “仁兄”二三事(二)
- 我班之最
- 我是徽徽
- 我的野蛮表弟
- 我的‘好吃’姑妈
- 妈妈
- 我
- 小彤彤
- 我的小表弟
-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 我的妈妈
- 两宋茶诗与茶事(1)序、“分茶”
-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 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 《二年律令》与汉代课役身分
- 清代市镇管理初探(之二)
- 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地方经济增长
-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 清代市镇管理初探(之一)
- 唐蕃交流的背景
- 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
-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
-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一)
- 《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 改写《所见》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 《识字4》教学设计1
- 《识字4》教学设计
- 《识字4》教学设计4
-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识字4》教学案例
- 《识字4》教学设计2
- 描写夏天的好词好句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