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12、木兰从军》

《12、木兰从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12、木兰从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那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花木兰》,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3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5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去从军呢?

二 初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

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难装 胜利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

(1) 自由读

(2) 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 教学2个多音字

a将 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B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4) 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5) 教学生字字形

(6) 齐读

3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6讨论交流

7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三 复习查字典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四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思考:花木兰是谁?

二 精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2自然段

1 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

2默读课文,思考:花木兰为什么从军?

3讨论交流,边讲边练习朗读

4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指名说,师生评议

7课文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8指导朗读

9练习背诵

(二)第3自然段

1花木兰告别了家人,从此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这时的花木兰又是怎样的?

2 指名读

3出示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 指名读

(2) 木兰告别了亲人后,怎样?“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

(3) 指导朗读

4什么是战功?“赫赫战功”呢?

5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6看插图1,你觉得此时的花木兰怎样?

7指导朗读

8练习背诵

(四) 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图2,说说当将士们知道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怎么想?

3指导朗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钦佩之情。

4练习背诵

三 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填空

花木兰是一位( )女英雄。

2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3齐背课文

四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

12 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爱国爱家

替父从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课余生活
套圈圈
祖国在我心中
小雨滴
九十九分的心情
月球安家
给老师的一封信
美丽的蝴蝶兰
端午节
我的课余生活
吹气球比赛
夏雨
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年夜饭
我的家乡
浅谈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分析
基于顾客体验的绿色酒店发展策略探索
播音主持即兴素质浅析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土建项目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与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
高层建筑水暖施工技术管理
GPS技术在现代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途径
无线门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LTE TDD与FDD制式技术对比与融合组网策略分析
探究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曼谷的小象》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父亲和鸟》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跳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找秋天》教学设计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