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三点:第一,人往北走时,北边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边的星星越来越低;第二,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第三,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对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再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感动
- 雨,周庄
- 初三真苦
- “黄金搭档”
- 成长的过程
- 冬之随笔
-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 趣谈“当家”
- 爬山的发现
- 元旦的竹
- 完美与残缺
- 书包
- 十一月的萧邦
- 站得远点看自己
- 八月桂花香
-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 “阴沉”主题的变奏
-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