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彩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认字方面:引导学生制作字卡,在阅读中认读,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使所学生字多次复现。写字方面:整体指导,发现规律,重视示范。
【设计意图】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画面并配解说。(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配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4、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2、分段指名读。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图文对照,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⑴ 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⑵ 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1、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2、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后挂图,清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便于学生感悟。)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 技术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蚂蚁小金历险记
- 我喜爱的地方
- 水仙花
- 生日
- 捉蟹
- 书是我的好伙伴
- 蚂蚁战斗记
- 我
- 颜色的作用
- 我和弟弟玩陀螺
- 小猴的生日礼物
- 颜色使我想起了
- 可爱的松鼠
- 日记一则
- 桔子
- 协力厚:中华医药百年老字号誉满大西北
- 商会会长的谏言献策
- 500万条内裤在微信上卖出
- 周 凛:一百多名会员年营业额1.5万亿
- 因为不爱 所以陌生
- 做人才是你的终身职业
- “商会的力量”重整“公司的力量”
- 中国转型的最大障碍
- 李总的“神”预言:销售日志的门道
- 王中军:娱乐军团领头羊
- 和前夫谈恋爱:我该不该静静地等他回家
- 钱在哪? 钱去哪? 钱怎么去?
- 马云:无孔不入的大股东
- 唐荣耀:发现商会平台的魅力
- 福泉春:做永春老醋酿造行业的领头羊
- 《一个________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第一课教学设计之一
- 《 练习1》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二
- 《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六
- 《火烧云》第二课教学设计之三
- 《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之二
- 习作1·春天的晚霞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四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三
- 《火烧云》第二课教学设计之二
- 《练习7》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教学设计之五
- 《火烧云》第二课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