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7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板书:画家牧童)
2、齐读:
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
(板书:大人,小孩,画画,放牛)
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回答交流。
3、教师小结:
大画家画了《斗牛图》后,小牧童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指出他的错误。大家都呆住了,然而,画家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4、认识画家:
⑴ 你了解戴嵩吗?
⑵ 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很著名?将句子画下来。
⑶ (课件出示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⑷ 练习用“一……就……”说话。
⑸ 课件出示“我知道”中有关戴嵩的内容。
5、过渡: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斗牛图》是怎样画的呢?
三、对比感知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画家画画的句子。
⑴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突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指名读,老师评,学生互评。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⑵ 边表演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⑶ 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思考:
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 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用称赞、赞扬的语气)
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⑵ 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图上还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谁的眼睛亮:课文里有三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找找看?
4、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⑴ 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练读牧童的话。
⑶ 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
人们的表情怎样?又会说什么?
⑷ 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5、指导: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
此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戴嵩的画错在哪里?
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老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相机板书: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2、对比感悟:
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他们年龄不一样,地位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五、拓展延伸: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六、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向我们展示了大画家的谦虚、崇高与伟大,展示了小牧童的率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大人 小孩
画画 放牛
谦虚 勇敢、实事求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爱,在这里驻足
- 祖国,我爱你!
- 温暖处处存在
- 大扫除
- 20年后再相会
- 傀儡娃娃
- 我的“朋友”
- 给哥哥的一封信
- 秋天
- 生命中的一抹红
- 亦甜亦苦
- 在学海中游泳
- 成长需要鼓励
- 假如我有一台时空穿梭机
-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 浅谈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 浅论财务经理人的自我修炼
-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动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布局海外市场
- 医院成本控制与精细化管理的分析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式
- 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度微信红包解读
-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浅析企业如何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 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关于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构想
- 医院药品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
- 首批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公布
- 石油销售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基本框架与机制探讨
- 再制造企业基于COSC新框架的内部控制实践与探索
- 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小鹿的玫瑰花
- 《回声》教学设计
- 会走路的树
- 《识字5》教学设计
- 麻雀
-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 台湾的蝴蝶谷 ( 第二课时)
-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 《看雪》教学设计
- 荷花
- 女娲补天
- 小露珠
-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 狼和小羊教材分析
- 走进“歇后语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