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1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
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唠叨的妈妈
- 有趣的小实验
- 鱼
- 读《狮子和鹿》有感
- 我的小表妹
- 我的好朋友
- 未来的机器人
- 观察中的发现
- 做核桃灯笼
- 愉快的事
- 家乡的特产
- 小偷光顾我家
- 我家的“多变睡眠虫”
- 爸爸的爱
- 学做炸豆腐
- 基础设施投资的新股权
- 2月份地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 代表委员热议本刊两会专题报道
- “互联网+”是引领信息社会的新引擎
- 豁免“地租”
- 万亿养老金如何入市
- 2015:风险集中释放
- 中国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
- 资本市场进入“互通”时间
- 水平or垂直,不是一个问题
- “双引擎”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 中国制造新图景
- 智能家居的窘境
- 以创新驱动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 区域经济前行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三
- 《学与问》教学设计之一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二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二
- 第十册《练习6》教学设计之一
-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二
- 《习作5》《迎六一征稿启事》教学设计之一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一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四
-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二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一
- 第十册《练习5》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