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9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3、德育目标:
⑴ 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 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图片欣赏,介绍天都峰。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
⑴ 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
⑵ 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理解句子 “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⑴ 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 ”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 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⑴ 爬山前我是怎样的?
⑵ “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⑶ 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
⑴ 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⑵ 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1、把老爷爷和小妹妹见面时的情景,编成对话演一演。
2、拓展: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举办“黄山风采”图片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夏雨
- 游光雾山
- 《小兵张嘎》观后感
- 枣树的自述
- 百鸟乐园
- 第一次学骑车
- 爱什么颜色
- 种子的力量
- 妈妈笑了
- 照片里的故事
- 雏鹰争章我能行
-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 羊娃娃
- 黄瓜
- 游平顶山
- 什么是“职业年金”
- 细数英特尔IDF“黑科技”
- 证监会2014年30名处级干部离职
- 宿迁超大项目用地未经“招拍挂”
- 请叫我“文豪”
- 低速电动汽车的“野狗式生存”
- 新三板火爆的制度推手:注册制、做市商制和分层管理
- “南北船”高管对调背后:军工资产上市加速?
- 一季度85家中企上市, 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 李河君西部掘金成首富
- PX项目在国外什么样?
- “互联网+”时代:酒该怎么卖
- 盘点娱圈炒股致富明星
- 城市交通管制应更有包容性
- 刘永好:别说我是高价奶粉的终结者和搅局者
-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之一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 着墨处是画 空白处也是画——《三亚落日》教后随想
- 《古今贤文(真理篇)》教学设计之二
- 第十册《练习2》教学设计之一
- 《火烧云》第二课教学设计之五
- 《广玉兰》教学设计之一
-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之一
- 《广玉兰》教学设计之二
-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之四
-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麋鹿》教学设计之一
-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之三
- 《古今贤文(真理篇)》教学设计之三
- 《习作2》我的同龄人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