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7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不忘屈辱的岁月而振兴中华
- 幸福
- 挖掘事物隐藏的美好
- 雪中的阳光
- 梦想
- 还有三条边在哪儿
- 高三
- 忆
- 带走的是黄金梦
- 我那“勤劳”的哥哥
- 重拍之价值
- 妈妈的手
- 我和红领巾的故事
- 狗与人
- 努力拼搏,把握成功
- 依宪执政的法理分析
- 定牌加工中的商标侵权分析
- 钢管桩桩尖在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 大省崛起:港口国监督之路
- 论正确把握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中国港航企业的世界码头之旅
- 浅析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
- 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途径研究
- 从周久耕案看网络反腐
- 新刑诉法下律师会见权保障的完善
- 代理权授予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区分适用
- 谈如何提高社区矫正检察成效
- 浅析新时期依法治国的障碍及其对策
- 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视野下检委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 试论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习作二》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 《田忌赛马》教案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练习二》
-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黄河的主人
- 《嫦娥奔月》
- 《古诗两首》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莫高窟》第一课时
- 《吊灯和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