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意外危险时刻的心理测试实验。实验的成功反映了三个学生懂得要团结,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1自然段):讲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要在三个学生中做个游戏。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在这部分先讲实验前的准备,取出实验用品;再讲教育家向三个接受实验的学生说清实验的程序和要求;最后讲实验取得成功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讲教育家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为小学生的优秀品德使他的实验第一次成功而万分激动。
1.读课文,知道教育家给小学生做了个什么实验。
2.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并从中受到要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次实验。
2.请上三位学生。教师介绍实验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实验结果。(三位学生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
4.同样的实验,课文小的三位学生就获得了成功。你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吗?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教育家做了———个怎样的实验。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系(着绳子不假()思索
2.理解词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顺利:在事物的发展或工作的进行中没有或很少遇到困难。
3.说说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当你面临意外危险时刻时的心理测试实验。)
四、再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这次实验是具体怎样进行。
2.从课文中画出写实验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这次实验的结果是获得了成功。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从全文中找相关语句,分析体会。
(1)一位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思考讨论: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当时怎么想的?
(从“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句话分析。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争着往外拉铅锤,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谁也脱离不了危险。如果一个一个地提,让他俩先上,我最后上,我们就能顺利地脱离危险。)
(2)“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团结协作,紧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思考讨论:从这个“先”字,你体会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险时刻,心中想着别人。)
3.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险时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险时刻相互关心,团结一致;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这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这个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为学生心里有他人的优秀品德而激动。)
三、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着别人。)
四、总结。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你坏》读后感
- 未来的学校
- 其实
- 因为有你
- 可爱的黄鼠狼
- 小爱无痕,大爱无疆!
- 军训汇报表演
- 英雄赞
- 远去的一年,美好的明天
- 母爱
- 中国的表情
- 话中见真情
- 夜·月
- 小猫咪家族遇险记
- 我们喜欢虹猫的理由
- 包头北梁棚改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大兴安岭岭东农区城镇化发展过程探讨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研究
- 立足新优势 构建新格局 打造增长极
- 生态文明视野下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限制开发的生态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 内蒙古银行业服务现状及思考
- 新形势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
- 关于医疗关系法律适用状况的探究
- 生态红线下的内蒙古牧区发展
- “巴厘一揽子协定”对全球贸易的影响研究
- 全面深化改革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分析
- 论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少数民族地区民营家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问题研究
- 内蒙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 自读 感悟 积累 运用——《匆匆》教学设计
-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四
- 《匆匆》教学设计之三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六
- 品读 感悟 研究 发现——《景阳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二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
-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
- 《匆匆》教学设计之六
-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二
- 《匆匆》教学设计之二
-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三
-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匆匆》教学设计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