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古诗两首》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
(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父亲·山
- 我的第一眼背影
- 安全小剧本
- 可爱的五年一班
- 菩萨蛮.早春
- 爸爸,为什么
- 我家的小菜园
- 青春须早为,人无在少年
- 读《100+80=生命》有感
- 假如
- 我的管乐之旅
- 可爱的小猫
- 拯救地球的勇士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童年的傻事
- 反思最低注册资本对保护债权人的意义
- 道路改造工程中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
- 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的现状分析
- 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原因分析与防治
- 我国旅行社分工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新疆的边境贸易问题与对策研究
- 野外项目组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 浅析医院安全管理
- 浅谈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 城市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餐饮从业人员道德失范之原因和对策
- 浅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 浅析镇江吸引外资策略
- 试析藏区青年女性出家原因
- 对房屋建筑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 六年级语文上册《凡卡》教学设计
- 六年级语文上册《生活是多么广阔》教学设计
- 孔子游春
- 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 大江保卫战
- 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 牛郎和织女
- 印度洋上生死夜
- 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 黄果树瀑布
- 明天,我们毕业
-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秦兵马俑
- 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 大江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