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翻新时间:2015-12-12
《司马光》
苏教版第22课《司马光》,课文写的是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取得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
一、“慌”中见险情
课文一开始就交代“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盛满了水”,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那么别的小朋友们都怎样了?学生们一个个也都紧张起来,异口同声地回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接着我又问:别的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们已经明白:险情发生了。
二、“慌”中树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学生回答: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还有的……至此,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了“慌”字的意思。之后,我又让学生边看图边细读课文的第5小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大声回答:司马光没有慌,紧接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他想出了什么办法?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沉着善于动脑的形象,就显现了。
三、“慌”中悟中心。
在学生们已经大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头砸缸的办法,那时候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是不是这样呢?这时,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有的说,把水倒出来可以救人;有的说:缸大,他们力气小,水倒不掉。至此,同学们明白了,此时最好的办法,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同时也进一步知道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是个勇敢、聪明的孩子,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刘楚钰
- 难忘的儿童节
- 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 包粽子
- 我的弟弟
- 我就是不笑
- 生命在于运动
- 慈祥的奶奶
- 奥运在我心中
- 世上只有妈妈好
- 心系灾区
- 汶川地震
- 《狐狸和乌鸦》续集
- 这样的聪明我不学
- 一次深刻的教训
- 旅行社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关系营销(1)
- 民族文化差异与日用陶瓷的文化营销(1)
- 浅析沉默权与沉默权制度的构建(1)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 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体系探析
- 谈副品牌的营销策略(1)
- 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探析
- 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 商业银行个人客户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1)
- 浅谈正当性法律解释(1)论文
- 关于当前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1)论文
- 略谈竹顶壶的艺术创作
- 消费者对定制化营销的反应及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启示(1)
- 杂技艺术的创新
- 印象画派的艺术理念研究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乡下人家》
- 《秦兵马俑》
- 《去年的树》
- 《珍珠鸟》
- 《珍珠鸟》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巨人的花园》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鸟的天堂》2
- 《蝙蝠和雷达》
- 《白鹅》
- 《白公鹅》2
- 《颐和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