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9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建议
1、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教学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呼风唤雨”可以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事实证明,人类是不能够随意支配自然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只能依据客观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课文是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这层意思要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5自然段要重点理解“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和“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和总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地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3、对于科技类课文,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有的字容易读错,应加以指导。如,“哲”是翘舌音,“潜”读qián,不能读成qiǎn。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较多,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如,比较记忆“幻”和“幼”、“懒”和“赖”,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程、驾、控、哲”等字。学生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以后,应提供机会在词语或句子中运用生字,以巩固生字,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
5、课后的小练笔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课后,让学生先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鲁镇
- 金鱼
- 河南博物院里的一家子
- 互相帮助
- 玫瑰
-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 万一先生
- 鸡蛋的故事
- 弟弟
- 煮元宵
- 纸
- 妈妈
- 快乐的太白山旅游
- 钢笔
- 联欢会
- 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
- 浅议罚金制度
- 试论我国的引渡制度
- 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 试论法律移植背景下中国竞争法实施机制的完善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维护公民环境权
- 犯罪心理中的忠恕
- 诚实信用原则解决民事恶意诉讼应用探究
- 价值论视野下表见代理制度的构成要件
- 浅析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现状与前景瞻望
- 有条件赋予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
- 我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探究
- 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 网络反腐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 对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 《早操》教学设计
- 《画》诗文
- 《早操》教学设计
- 《早操》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
- 《画》教材理解
- 《早操》教学设计
- 《早操》教学设计
- 《豆儿圆》教学札记
- 《早操》教学札记
- 《豆儿圆》教学札记
- 《画》片断赏析
- 《马路上》教学设计
- 《早操》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