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2
《秋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教后反思】
《秋思》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六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结构比较完整,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者说得过多,学生说得不够,在启发引导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拓展环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儿童歌谣
- 微笑的秋天
- 观国庆阅兵有感——国庆60周年
- 天河之水
- 乡情
- 中秋节
- 书香伴我行
- 爱
- 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国庆60周年
- 我的读书故事
- 学游泳
- 书,赐予我无穷的乐趣
- 振我中华,扬我国威——国庆60周年
- 祖国,我为您感到自豪——国庆60周年
- 感恩祖国——国庆60周年
- 被忽视的农村养老
- 湘江源头遭遇采石危机
- MERS来了,但不用恐慌
- 债务再到期如何偿还
- 股市泡沫到拐点了吗
- 低碳知识的时空扩散与演变特征研究
- 治理地方官员影响居民福利
- 神华降薪背后的产业困境
- 盘活农宅变乡居
- 论晚会类节目的著作权定性与保护
- 失亲者的期待
- 谁在重建日本
- 《财经网》博客
- 央行“扭曲操作”登场
- 移民带来消费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 《最后一课》片断赏析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问题探讨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作者简介
- 《最后一课》练习设计
-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
- 《最后一课》相关知识
-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