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9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一、设疑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课文通过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赞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疑。
新课伊始,在揭示课题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设疑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而且疑难问题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的“多变睡眠虫”
- 读《狮子和鹿》有感
- 鱼
- 我的小表妹
- 小偷光顾我家
- 家乡的特产
- 愉快的事
- 观察中的发现
- 学做炸豆腐
- 我的好朋友
- 做核桃灯笼
- 爸爸的爱
- 有趣的小实验
- 未来的机器人
- 唠叨的妈妈
- 毛晓峰 民生银行行长被纪检部门带走
- 智能手机改变大脑结构
- 牛市仍是大概率
- 马云德国首秀“刷脸”
- 今年GDP增速或在7%
- 保障房卖不出去该有人负责
- 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获批开业
-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 努尔·白克力 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 按需经济:重塑企业未来
- 中国拟建莫斯科至北京高铁
- “红顶中介”
- 地方债管理要言明惩罚
- 希腊告别紧缩时代
- 韦森:降准减税正当时
-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二
-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二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三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四
- 第十册《练习5》教学设计之一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二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一
-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
- 《习作5》《迎六一征稿启事》教学设计之一
-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二
-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之一
- 《学与问》教学设计之一
- 第十册《练习6》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