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春蚕

春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2

春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做题目?

课文写了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 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二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读。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照例 蚕卵 茧子 蚕种 榆钱 匾 烛台

上山 蚕沙 均匀 吩咐 两鬓 银丝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四)默读思考

蚕儿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又是怎样一天天生长的?在蚕儿生长的不同阶段,母亲是怎样喂养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养蚕十分辛苦?(读后交流,初步了解重点)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交流)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二)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1.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教师讲述: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五)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七)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八)朗读全文

(九)总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做题目?

课文写了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适当讲解“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十)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探究活动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找出原诗读读,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诗的含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入队仪式
奇花的背后
一次难忘的参观
一件难忘的事
螃蟹的启示
我不再苦恼了
迷人的北戴河
谢谢您对我的帮助
畅想大课间
我不再依赖父母了
我的节约小发明
肥妞来我家
没有
烟头儿星
大红包
安徽西递古镇
万石岩导游词
2009年8月新党员代表发言稿
在全县教育系统负责人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安徽佛子岭水库导游词
在全区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在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县长助理在残联工作会议的上的发言材料
东山岛导游词
生态示范村晓起
合肥市导游词
鸳鸯溪导游词
2009年8月入党积极分子发言稿
审议全会工作报告时的发言提纲
安徽唐模导游词
明清时期商业风险及其防范刍论
「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清初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析论
唐蕃科技交流
明代的御马监
两宋茶诗与茶事(1)序、“分茶”
两宋茶诗与茶事(4)“点茶与点汤”
汉藏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唐蕃经济交流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一)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两宋茶诗与茶事(2)“分茶”(续)
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二)
单元教学多元体验后教师该怎样“教”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八个字》教学设计
以课文为素材,巧写“课文作文”
《选读》的第一课怎么上
我为老农起个名 《揠苗助长》
《荷花》的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沙滩上》教学设计
《院子里的悄悄话》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新年礼物》教学设计
走进别里科夫的世界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我这样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