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6《找骆驼》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日记
- 我梦中的动物家园
- 感觉
- 我与寂寞
- 有一次泪
- 责任
- 我的家乡
- 假如
- 做一名小老师
- 美丽的小雪花
- 给它自由是对是错?
- 妈妈的爱
- 包棕之乐
- 大公鸡
- 可爱的“小宝”
- 英利为何放弃一体化模式
- 警惕商业地产风险
- 电信业反腐之湖南窝案
- 制宪:一个良好开端
- 小词里的境界
- 水门事件与美国反腐框架重构
- 辨析中等收入陷阱
- P2P监管实质重于形式
- 移动医疗火拼医院入口
- “革命想象”
- 意大利药厂:“兰菌净”不会退出中国
- 北京力破择校热
- 越早的就越好吗?
- 记住万隆、山打根和广岛
- 弗朗索瓦·米其林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相关知识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材理解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实录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相关知识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实录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相关知识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