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司马光》教学处理
《司马光》是六年制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5节,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
一、“慌”中知险情
在导入新课后提问:课文哪一部分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让学生读读第二节,接着问:当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他们为什么都慌了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盛满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险情已发生了。
二、“慌”中品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再边读课文第三节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划出课文中说明小朋友都慌了的词语(叫、喊、跑、找)。然后指导学生用慌张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三节。这样,能使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慌”字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四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司马光没有慌)紧接着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的?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临危不惧的形象,一个“挥石救人图”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在学生们已经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砸缸的办法。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叫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哪种好?为什么?那时候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学生们进行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使他们明白,此时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接着又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这样事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遇事沉着,善于动脑,是个聪明、勇敢、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宽容他人
- 等待
- 登山随笔
- 小水滴的歌儿
- 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
- 我喜爱的变形金刚
- 兰草
- 看杂技
- 爱心蛋糕
- 捉鸡
- 荔枝树
- 可爱的小鸡
- 大眼瞪小眼的游戏
- 老鹰捉小鸡
- 我班里的"调皮生"
- 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 试论提升学校的文化力
- 关于管理技术标准化对口腔医疗质量的控制
- 关于加快高校邓小平理论课教育技术手段的改革
- 原载略论区域性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 浅谈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 原载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诹议
- 浅论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 关于交际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
-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
- 地方文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 地方文献三议
- 关于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 论少数民族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掌声》教学实录
-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掌声》教学设计11
- 《掌声》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 《掌声》教学设计12
- 《掌声》教学设计7
- 《掌声》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 《掌声》教学设计1
- 《掌声》教学实录2
- 《掌声》教学案例
- 《掌声》教学设计5
- 《掌声》教学设计6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