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选读》的第一课怎么上
《<论语>选读》的第一课是《为政以德》,怎么上,能够让学生对于这门课产生兴趣,并且乐此不疲地去学,这很有讲究。在教学《<论语>选读》这门课前,我做过一个学生阅读《<论语>选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单调、枯燥、深奥。原因大致有三点:其一,《<论语>选读》都是文言,即使有注解,子曰子曰太单调;其二,《<论语>选读》都是语录体,背景材料少,一节一节太枯燥;其三,《<论语>选读》多为孔子的话,孔子是大儒,他的思想太深奥。在这种情形下我又认真地研读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对于选修课的要求和《<论语>选读》中《前言》规定的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对于选修课的要求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究与研究。文化论著的研读,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论语>选读》中《前言》规定的学习要求有五点:一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提高个人精神品质,四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五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咂摸“课标”和“前言”的要求,两者强调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阅读评价文化论著的能力得以提高。
鉴于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章节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文本,领会文本。二要多呈现背景材料,多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研习探究题的探究。第三,《为政以德》是《<论语>选读》的开篇,宜慢行不宜快跑,要让学生觉得《<论语>选读》有所学,耐咀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
3、理解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意义。
重点:把握德政的内涵。
难点:课后研习探究题的探讨乃至领会。
课时安排:3课时(包括课前学习一课时)
课前学习: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人格世界。
2、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
3、了解孔子提出“为德以政”主张的背景。
教学引导:
一、解读“德”字、导入新课:
由“德”的本义——心正为德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选点突破,以点带面: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整合内容、梳理字词、多维论证、厘清观点:
1、富民(3、4、8)
2、教民(2、3、10、11)
3、举贤(11)
4、正己(4、5、6、7、8、9、11、12)
四、合作学习、对话探究: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课外延伸: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进步了
- 吹泡泡
- 妈妈生病了
- 骑自行车的故事
- 玫瑰花
- 雾娃娃
- 成语大比拼
- 夏令营日记
- 上海看病
- 赶鸡
- 拾鸡蛋
- 有人敲门怎么办
- 割麦子
- 忙干事儿
- 武昌江滩
- 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中)
- 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
- 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 论时效利益放弃方式中的“债务承认”
- 银行卡资金被盗案民事责任分析
- 从归责原则角度论知识产权保护
- 浅析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和实务策略
- 浅析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新分类-兼论与物权行为理论的关系
- 当代侵权法比较研究(四)
- 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几个问题
- 试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 我国永佃权融资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启示
- 浅析民事诉讼再审程序
- 试析法律行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案例及反思
- 《美丽的小兴安岭》形近字组词
- 《美丽的小兴安岭》近反义词
- 《美丽的小兴安岭》多音字组词
- 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 为什么说像利剑一样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思路
- 《美丽的小兴安岭》同音字组词
- 在读中放飞激情
- 《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记录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片断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 欣赏美、理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