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我这样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我这样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我这样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简案】

一、教学设想

释文莹在《湘山野录》中如此评价寇准的诗:“深于诗者,尽欲慕骚人清悲怨戚以主其格。”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会沉湎于个人的荣辱沉浮,他会把忧郁和悲哀看作一种力量,与民族危难、国家兴衰紧紧系身。作为新时期文学朦胧诗人的代表、用诗情点燃一代年轻人心灯的舒婷,就把这样的担当圆融于诗歌的艺术激情中,幻化为崇高的悲伤和渴望。因此,尽情读诗,体悟诗情,是学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要着。第二,因情置象。《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意象的叠加和强化完全按照情感宣泄的力度来排布,或紧致或散逸,需细细品读才得其意。把握感情传达强弱与意象排列疏密的关系,当为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的部分。第三,朗读得诗味。学习本诗,要重视对朗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声音形式的处理,这有助于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因此,《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过程中,朗读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学的手段。

二、教学流程

1.

导入

人与人见面讲究第一印象,人与文学的邂逅也是如此。初次见面,《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在下列表述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来概说你的感觉。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关于

的诗歌。

答案可以丰富多彩,正所谓诗无达诂。但是,它们必将通向同一个命门:爱国。

2.

朗读

有感情不一定能准确地抒发出来,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爱国”的情愫沉淀在诗人的笔底世界,激荡着波澜。同样,有感觉也不一定能准确传达出来,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法则。朗读就是重要法则之一。

自由、独立、用情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人喷薄的爱国情感。

诗歌一共四节,男生朗读第一节,女生朗读二、三节,全体朗读第四节,初步感受不同的情感深度、强度和蕴藉。

选读最有感触的部分,尽可能读出重音、停顿,控制好速度,进一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师评价以上三个朗读环节,作示范性朗读。

全体师生共读全诗,准确把握诗情,以期诗歌情、诗人情、读者情的和谐共振共情。

3.

觉解(师生共学,教师参与)

(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祖国的模样。在王平久的心里,国是千万家;在乔羽的笔下,国是稻花香;在瞿琮的歌中,国是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在诗人舒婷温软的内心,“祖国”曾经拥有怎样的模样?

祖国曾是破旧的老水车。

祖国曾是熏黑的矿灯。

祖国曾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

祖国曾是淤滩上的驳船。

(二)一组意象的叠加唱出了祖国曾经的模样。这样的模样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贫穷、停滞、饥馑、落后——艰难的步履、苦难的历程。

(三)意象营造意境,意境烘托心境。面对这样的祖国,诗人会有怎样的心境?

诗歌里流淌着浓郁的悲凉和寒薄,可以看出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心灵深处的痛楚。

(四)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祖国。正如

闻一多先生《发现》所写的那样:“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高歌当哭,这就是诗人的沉重。舒婷将亲爱的祖国的旧模样状写得如此具体切实,你能揣摩、猜读她对祖国的情感吗?

正视祖国的过去——负累沉重,是一个诗人责任意识的苏醒。祖国,她不应该是一个浮泛的神话般的歌颂对象,对她的“反身”就是热爱。舒婷肯定自觉意识到:藏在中国人内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深重的灾难和持久的贫困以及精神的空白。当诗人将它们一一呈现时,诗人的、我们的感情记忆都被叫醒了。爱国之爱,不一定在于多说一个“爱”字,因你而痛,就是崇高的悲剧美。

(五)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包蕴了诗人的情感。在一系列象征着“落后”的意象登场之后,舒婷在她的笔间留了一个窄窄的缝隙,让我们可以在回望历史的凝重之后,可以慢慢舒出一口气来:希望还在。静读诗歌的第二节,你可以找到这个关键的意象吗?并作一些鉴赏。

这个关键的意象就是“飞天”。

(插入“飞天”图像和对“飞天”的介绍。)

飞天是佛教中天帝司乐之神。宋代《太平御览》中说:“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飞天是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的象征,暗示了我们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我们的祖国可以像空中的飞天一样升腾出灿然的图景。这就是爱,不着一个“爱”字,用“期盼”作为“爱”的桅樯,伴着理想,痛苦前行。

4.

探究(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一)痛苦因为爱。当亲爱的祖国重新站起时,诗人用她的笔重新雕塑了祖国的形象。请描摹祖国当下(诗人写诗时)的模样。

你是理想。

你是胚芽。

你是笑涡

你是起跑线。

你是黎明。

(二)祖国的模样在短短的三节诗中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可以证明什么?

祖国在成长,在进步,在往前。百废俱于兴,万千气象新,亲爱的祖国经过长达十年的巨痛之后,山河重整,生机无限。

(三)此景催生此情,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明显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第一节中的意象进行比照,说说它们与诗歌情感传达的内在联系。

这是因情置象。第一节诗歌,舒婷着力于表现祖国曾经的衰微,选择的意象如“老水车”、“矿灯”、“驳船”等带有“沉重”、“陈旧”、“停滞”的印痕,宣泄了痛楚;第三节诗歌,诗人着眼于劫难后新生的国度,选择的意象如“理想”、“胚芽”、“笑涡”烘托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表达了欣慰、振奋。如此景景相衬,所以情情相异。

(四)抒情是诗的天职。明确本诗的抒情形式,简析作用。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采用直抒胸臆式,倾诉式,是“我”对“你”的真情告白,是直抵“你”的内心的。这种抒情方式充满了张力和强度,能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五)在一般的抒情作品中,抒情者和抒情对象之间呈现鲜明的主客体对应关系。《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创作习惯和走向。鉴赏诗歌第四节,从这个角度进行赏读。

①“我”是怎样的“我”?

是你的十亿分之一(你中有我),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中有你)。

迷惘、深思、沸腾。

②“你”将是怎样的“你”?

富饶、荣光、自由。

③“你”和“我”建立了怎样的联系?

“你”喂养了“我”,“我”愿意奉献给“你”。

④如此模糊主客体的边界,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祖国与“我”合二为一,由此强化“我”与祖国密不可分,永远在一起。在“我”和“你”之间镌刻着一个字:爱。

(六)每节诗的结语部分都有“祖国呵”,涵泳这三个字在不同诗节中的朗读方式。

第一节中的“祖国呵”,字字重音,感情饱满,用降调表达痛苦。

第二节中的“祖国呵”,字字重音,语调低沉,略带悲哀,充满深情。

第三节中的“祖国呵”,拉长、抬高语调,喷发振奋、欣慰之情。

第四节中的“祖国呵”,用呼告的语态,延长音频,上扬音调。

5.延伸

优秀的诗歌有很自觉的美学追求,舒婷的诗歌也有这样鲜明的特征。比如在这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里,情绪流的推进过程中,会水到渠成地出现一些理性的句子: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诗末,它们有效地将原本暗示的东西明朗化、情境化了。请在舒婷其它的诗歌中找一二例子,来说明她诗歌的这种抒情策略。

①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峰》

②要是没有离别与重逢

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

灵魂有什么意义

还叫什么人生

——《赠别》

③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

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

——《悼》

6.收束

吟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为这首诗写一句话的评点。

忧郁和苦难是光明的起点,爱国是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养蚕
我打了爸爸的屁股
她的恐怖之旅(二)
快乐的星期天
小白兔
有趣的生日
那次,我流泪了
海边捉鱼
第一次骑马
如果没有大人
我和胖猪来拔河
厨房的议论
她的恐怖之旅(―)
“血的教训”
外婆家的电视机
一年级新生发言稿
幼儿园新生家长会发言稿
2010届学生军训发言稿
政府人大全体会议主持词
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发言稿——学生会工作收获及工作目标
在县委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2年教师节慰问讲话稿
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篇
建设局局长在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师徒结对仪式上的讲话
在2012年教师暑假集训动员会上的讲话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发言稿
学习“右玉精神”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高中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商务局领导创卫工作会议讲话范文
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
试论出生人口迟报原因及措施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浅谈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浅谈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
“托老所”服务营销模式探索
近代知识女性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突破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与政策研究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浅谈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区参与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及优势性
《再见了,亲人》板书设计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1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6
《金色的鱼钩》精品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实用教案
《金色的鱼钩》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7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再见了,亲人》A、B案
《再见了,亲人》精品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