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威尼斯的小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状物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作者观察精细独道,文章内容充实,语言准确生动,词汇丰富,堪称美文佳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一、教材分析
全文6节,可分为4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觉。
第2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第三句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第3自然段讲了乘船游览舒适自在、情趣无穷的快乐感受。
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的熟练技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第5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反映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匆忙去做生意的商人,高声谈笑的青年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威尼斯人息息相关。
第6自然段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散开”--“消失”--“停泊”,人们从“拥”--“哗笑”--“告别”--“沉寂”,城市也由动到静,“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操纵自如”、“雇定”、“哗笑”、“簇拥”、“静寂”等词语;会用“静寂”、“簇拥”造句;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熟练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训练。
3.教育目标:学习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强化训练项目。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学中必须强化这一训练项目。在讲读课文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小艇的。
可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引导:
(1)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点?
(2)课文中为什么用“新月”、“水蛇”来比喻?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小艇在威尼斯这座城市的重要作用的?
作者之所以能写得那么具体、真切,是与作者长期细致的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分不开的。从而使学生懂得要细致描写事物,必须养成经常观察的好习惯;观察要眼看心想,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主要特点。
(六)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加强词句训练,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本篇课文语言精彩,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训练,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句。本课重点词语有“操纵自如”、“雇定”、“簇拥”、“静寂”、“情趣”、“轻快灵活”等。对这些词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从分析生字、新词入手,找近(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如“簇拥”一词原指许多人紧紧地围着,本课指小艇聚集在一起。“雇定”一词中的“雇”本指出钱叫别人为自己做事,本课指事先已定好一小艇在某一时间专门为自己服务。“操纵自如”中的“操纵”本指控制或开动机械仪器等,本课指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一些词语入词入句来品味、欣赏。例如“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了解作者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点滴作起,迎接奥运
-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坚持到底
- 是什么扼杀我们的善良
- 追吧,别落下
- 进谏
-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 竞争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成为强者
- 玩游戏的不好
- 关于小学生玩电脑的坏处
- 谎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 假如文明远离了我们
- 金钱是万能的吗?
- 乐,我为写作乐
- 你讲我讲大论坛
- 我们是否要向韩寒学习
- 天热,心理也会“中暑”
- 理性看待降压操
- 儿童外伤处置十大误区
- 羊水穿刺预知唐氏综合征
- 职场妈妈安度孕期
- 让时间变“多”的四种习惯
- 夏日饮水时间表
- 看我挑出新鲜食材
- 高烧就诊不能“傻等”
- 垃圾食品的健康吃法
- 离过婚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
- 艺术治疗围产期抑郁
- 怎样选把舒服的椅子?
- 夜空中闪亮的星
- 六月: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 《装满昆虫的衣袋》解读
- 《九寨沟》教材解读
- 《寻隐者不遇》教材谈
-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思考
- 重读古希腊悲剧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 《推敲》教材解读
-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材解读
- 《普罗米修斯盗火》设计思路
- 《变色龙》 教材解读三
-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材解读
- 《古诗两首》之《所见》赏析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解读
- 《诚实与信任》说课稿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材解读二
- 读张忠诚老师解读《老师,您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