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

《匆匆》教学设计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0

《匆匆》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样子。)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对作者进行简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那里去了呢?)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

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时间)

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

5、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让同学分小组讨论。(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

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

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认真学习,你现在对时间有了一个怎样的新认识?作者又是怎样看的呢?

1、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导朗读。

5、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总结课文。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度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留下痕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祖国在我心中
游西山
小鸟的家
和平面包
我敬佩的一个人
我的学校
凤凰山游记
桂香满园
沙漠旅行之后
我想变成小精灵
中华第一漂
灵活可爱的小乌龟
爱的手机链
不想长大
教室的“牛皮癣”
工程审计中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路与控制研究
浅谈消防工程施工及安全管理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论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如何控制
水平层状软弱围岩隧道预防拱顶坍塌施工技术
工程总承包商如何有效控制施工分包商
建筑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提升措施探讨
土木工程建筑技术的方法技术探讨
建筑节能经济评价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和管理方法研究
轧钢生产技术发展的探索
分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实用心性在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中的应用研究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施工中出现桥梁裂缝的原因分析
22《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22《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19《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一
17《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之五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22《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20《琥珀》第二课时
17《赤壁之战》第一课时
19《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2《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16《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19《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二
19《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17《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