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2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 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
1.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6.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小结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菲尔兹奖
- 可爱的“贝贝”
- 给流星雨姐姐的一封信
- 端午节
- 第一次学骑自行车
-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 会说话的手
- 假如我是个发明家
- 飞向蓝天的恐龙
- 共建地球村
- 安全=生命
- 真心的话
- 秋天
- 难忘的一堂课
- 后悔
- 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 动态简报 2014年3期
-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 南来顺史话
- 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
-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
- 人在兰台 2014年3期
- 北京地区辽代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 “纸”与“网”的博弈
-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欲望书写与作家的执著
- 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 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调查
- 《纳米新星》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教材理解
-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 《纳米新星》教学设计
- 《五月的青岛》相关知识
-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课文
- 《看海》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问题探讨
- 《五月的青岛》教学设计
-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练习设计
- 《书湖阴先生壁》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