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让诗歌走近学生──《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让诗歌走近学生──《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5

让诗歌走近学生──《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的想望、痛苦、困惑、思索、信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后所上的第一篇课文,他们仍然具有儿童的好奇、天真、乐于幻想的特点,又具有小小少年开始学会思考的长处,所以我将教学思路设计为:

想象──看题想象山那边美好的世界

读懂──诗人登山望海失望而归的痛苦经历

思索──妈妈的话──“山”、“海”的多元含义

发现──诗人思索后的感悟

联想──从知识积累中,例举类似诗人心路历程的成功事例

体验──从生活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山”、“海”故事

品读──加深理解,领会主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导入课文,激发想象,让学生对课文充满好奇,愿学、乐学;反复诵读,直至读懂,在读中感悟诗人儿童时代痛苦的经历;然后思索妈妈的话,对“山”、“海”产生多元化的理解;再回到诗人的成长经历与写诗目的,体会诗人的感悟。从“想象”到“发现”教学部分是紧扣诗歌内容的。而从“联想”到“体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形象的诗歌内容,表现的却是抽象的哲理,最先在学生心中的认知方式为印证,所以我设计“联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人成长经历,联想到哪些已知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如此,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拓展到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启发,这在知识上是迁移,在情感上是升华,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个性化。

最后的品读,学生自然饱含感情,带着各自的理解与感触,与作者、与文本作深层次交流。

【片断一想象】

师:山那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山那边最理想的世界。

生1:山那边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生2:是一片绿草如茵、鲜花遍野的世界。漂亮的别墅里人们过着一种悠闲幸福的生活。

生3:是一片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都市景象,闪烁的霓虹灯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中,宛如仙境一般。人们在湖边漫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生4:是一座繁华的城市,那里有最美丽的学校,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

师:这哪里是山外的世界,分明是我们同学们心中的理想境界。其实,作者也和大家一样,对外面的世界特别神往,当妈妈不经意说出“山那边是海”后,他心中便有了那神秘的大海形象,以至于毕生追寻。

反思:导入环节,教师板书课题后,就让学生看题想象,说说自己心中“山的那边”最美、最理想的境界。这样设计,符合刚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特点,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构想与憧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望,为下文理解诗人对山外世界的想望以及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作心理铺垫。

【片断二读懂】

(在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之后)

师: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朗读体会:你认为这首诗歌应该怎么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可以以一句为例,也可以谈谈一节的读法。先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汇报结果。

生1:我觉得“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应该读出失望的语气。因为山似乎也在嘲笑我的幼稚。

师:很好。你认为是“山铁青着脸”吗?

生1:这里运用了拟人,是我心情沮丧的心理感受。

生2:我认为“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应该读出对山外世界的神往。“痴想”要轻读,如果读重了似乎会惊醒了作者,打断了他痴想的思绪。

师:讲得真好。能范读一下吗?(生2读)

生3:“妈妈给我说过:海”这句应该读出语重心长的语调。

师:嗯,妈妈循循善诱,是个慈母兼良师啊。

生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飘”要重音轻读,读出“飘”的感觉,不经意的。

师:能读读这种感觉吗?好,真有这种感觉。同学们试一试。

生5:“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中的“一次又一次”应该重读,因为它强调了失望次数的多。

师:体会得很到位。

生6:我觉得下一句“一座座”、“一次次”也应该重读,因为它强调了困难虽然很多,但是诗人仍然毫不灰心,继续努力。

师:讲得太好了。大家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生齐读)

生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这句朗读时语调应该昂起来,正因为远方的海在“我”心中暄腾,诗人才会不屈不挠地战胜一座座高山的。

师:你真了不起,读出了诗人动力的源泉!

生8:“人们啊,请相信”后面要读得坚定,有激情。

师:好,我们一起用饱满的激情读一下。(师生齐读这节)

生9:我觉得“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也要读得坚定。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在诗中最重要,就像诗歌的眼睛一样。

(在对课文朗读交流之后,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这时,老师转入对课文内容的引导,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诗歌的第一节,你读懂了诗人什么样的痛苦经历了吗?)

反思:阅读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手、眼、口、脑并用,已有知识、情感、生活经历参与其中,学生对诗歌必然产生一定的理解。

1、通过自读、听老师配乐范读、再细读诗歌,学生已经对诗句烂熟于胸了。这时让他们交流朗读感受,说说为什么自己这样读,水到渠成。诗句宛如是己写,诗人仿佛是自己,诗人童年中登大山后失望而归的感受如同身受,朗读能够声情并茂,理由说得精彩非凡,说明学生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真情感悟了。

2、教师实时评价多元、准确,相当具有鼓励性。“能范读一下吗?”、“我们一起用饱满的激情读一下”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回答学生的鼓励,而且点面结合,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一下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真了不起,读出了诗人动力的源泉!”这样的评价适时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你真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在诗中最重要,就像诗歌的眼睛一样”,学生真的具有慧眼,而教师也顺势点出“诗眼”。正因为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把学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教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教师又何须吝啬表扬呢?

【片断三发现】

师:长大后阅历丰富的诗人,对儿时的“山”、“海”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作者非常急切的将自己那段“登山望海”经历化成一行行充满哲理的诗句,引领我们步入人生的捷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看谁从诗行中发现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片刻,纷纷回答。)

生1:我从诗人登山看到“山那边,依然是山”,发现诗人想告诉我们对前进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认识不足,那么失望是必然的。

师:你回答得很棒!且能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真令人佩服!

生2:我从“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发现诗人是在告诉我们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生3:他说的这句,还告诉我们:理想只能靠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4: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诗告诉我们:信念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生5: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个个独具慧眼。

反思:椰壳效应告诉我们,孩子挑食,不愿吃饭,换个椰壳碗,孩子居然就吃得津津有味。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原来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由老师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熟背牢,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发现”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椰壳效应,转换教学视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学得很深、很透,回答非常精彩。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且只应该起引导者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老师
又喜又恼的春雨
别了,我爱的母校
友谊是什么
生活所见
光阴
暑假中的收获
读《卖火柴的女孩》有感
迎春花开
迎春花开(三)
苹果的自白
新的洗衣机
春节的喜怒哀乐
成绩100
2009年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中二年级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报社员工工作总结
初中英语送课下乡活动总结
中学语文“研训赛”活动总结与反思
2009年数控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上学期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班主任计划
2009年中学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班主任计划
高三班主任工作计划
九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2009年班主任工作计划
塔吊安装与拆卸中的安全预防措施
园林绿化施工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探讨控制建筑施工技术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分析钢结构加工中产生的缺陷及防护措施
基于路桥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
“96.8”岗南水库防洪调度过程及体会
建筑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
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及养护措施
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探讨
分析刚性接触网布置方式
桥梁检测技术研究及工程运用
《小鹿的玫瑰花》教材理解
《小鹿的玫瑰花》相关知识
《笋芽儿》说课设计
《小鹿的玫瑰花》片断赏析
《笋芽儿》相关知识
《小鹿的玫瑰花》其它杂项
《泉水》教材理解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札记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
《小鹿的玫瑰花》课文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实录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
《笋芽儿》相关知识
《小鹿的玫瑰花》片断赏析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