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1-03-12
谈诗歌鉴赏中的有效答题
诗歌鉴赏题,答题时,考生往往是写了很多,而得分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呢?且来看一道题:读李白的《子夜吴歌》,试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综观考生的答案,典型的大致上有这么几类情况:
【第一类】《秋歌》通过夜间的捣衣声,通过秋风吹表达思妇之情,以动衬静;《冬歌》通过一件征袍引发了思妇之情,运用想象。
【评析】这类考生思路混乱,将诗歌鉴赏中的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混淆了起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将“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同归入艺术手法。其中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铺垫、照应、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起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寓庄于谐、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明贬实褒、明褒实贬等手法。而抒情方式则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具体情况如下: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对粮食来之不易,应惜之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和寓情于事。
①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山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②寓情于景(或物)。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寓情于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貌似叙事,可实则抒发了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第二类】《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而《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
【评析】这类考生解题的思路倒是正确,把握住了从直接、间接角度来谈抒情方式。可惜分析错误。“《秋歌》通过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来表达思妇之情”表述不当。不是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是直接地写“万人捣衣的声音、秋风”,间接地抒情。另外,“《冬歌》通过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来写思妇之情”表述上也不当。“直接地写思妇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直接”一词用错了地方,它不是问叙事,是问抒情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所以“直接”、“间接”应该用在对抒情方式的判定上。当然考生在表述上还有硬伤,“为临行前的丈夫缝征袍”中“临行前的”与原诗有很大的偏差。丈夫早就去了,现在“缝征袍”是给他寄过去。
【第三类】两首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第一首《秋歌》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第二首《冬歌》用了寓情于事的方式来表达的。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正确,分析也基本正确,但也得不到全分。其弊端在于空洞,泛泛而谈,没有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
【第四类】《秋歌》寓情于景。“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的氛围,极易促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起思妇的愁绪。“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接表达了思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冬歌》寓情于事,通过写赶在“明朝驿使发”之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达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
【评析】这一类考生答题思路清晰,分析正确,而且能联系诗歌的内容来具体地谈。这样答才是有效答题,可以得满分。
答题就像打靶。打靶不在于打了多少枪,关键在于是否打中了靶心。答题不在于写了多少字,关键在于是否切中了采分点。有效答题对于考生尤为重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五.一”见闻
- 机器人医生
- 聪明可爱的“白白”
- 家庭新成员
- 还我一个美丽的家
- 鸡蛋浮上来了
- 动物联欢会
- 院子里的奇异故事
- 欢乐大广场
- 外婆家的“菜园子”
- 我的小伙伴——小灰兔
- 黄河一日游
- 我爱南宁
- 我的“小伙伴”
- 鹅的故事
- 浅谈钢琴的基本练习——音阶的演奏
- 电梯噪音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 初级对外汉语声调教学初探
- 改善我国某些工厂的噪音环境
-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 由“土耳其琵琶”想到的
- 中学劳技教育的现代化实践
- 浅析高速轧线风机噪音治理研究与实践
- 小学社会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噪音产生及防治
- 噪音致聋胎儿引发罕见官司
- 一管洞箫吹奏的五个音阶(组诗选二)
- 噪音对人体有益
- 经典,把现在的噪音调成背景轻音(外一篇)
-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法设计
- 《古诗十九首》之九《庭中有奇树》
- 《诗三首》中心意思
- 《诗三首》译文
- 《诗三首》多义词辨析
- 《诗三首》写作特色
- 《诗三首》词语解释
- 《诗三首》课文评点
- 《诗三首》背景简介
-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
- 《诗三首》结构分析
- 《诗三首》通假字
- 《诗三首》写作借鉴
- 《诗三首》课文题解
- 《诗三首》问题探究
- 《诗三首》多音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