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之三
一、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教学的真实、朴实,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内容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四个字,却使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这种魅力。
三、教学目标 :
根据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编辑意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有创意的表情达意为重点,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话中有所感悟,并尝试运用语言。
四、教学过程 :
(一)、课题切入、引入重点
1、导入 课题,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打动学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
3、点出语言的魅力,并质疑、归类(从题目入手“加了一句话”加的内容是“春天到了”,却使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语言的魅力)。
问题梳理①文中什么语言有魅力。②语言有什么魅力。③语言怎么有魅力。
(二)、深入课文、体验研究
1、小组讨论问题
汇报(“春天到了”有魅力)
2、共同研究问题
(让学生标出文中所出现的人物的前后变化,明白是语言的魅力使他们有了这样的变化)
指导朗读、假如作者是诗人(以第一人称读),读1、2自然段,注意语气、停顿
自读、点读。
3、共同体会语言怎么有魅力、语言有真情,所以有魅力,假如你是行人看到牌子会到什么,小组内互说、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迷人的春天和突然的转折什么也看不见,不由的对老妇人的同情)
4、体会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出示公益广告说说哪儿能体现情。
污染的鱼在呼唤:“别吃我,有毒”。
砍伐了“我”,您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三、跳出课文运用语言出示图片一棵奇形怪状的树旁边树着一块木牌,写着“禁止入内,违者罚款”。树被栅栏围着,要求学生换换内容(并评价、修改)
反思:
第一次读课文时内心深处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知是被诗人的才华,还是行人的善良,还是对那位佝倭的、失明的老人的同情或者欣慰,一种冲动想尽快和孩子们上这一课,于是备课,而且是充分的备课……
课堂上的我有些害羞,更多的是满足。范读时,静静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孩子们的呼吸声似乎也飘远了。刚读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让我羞涩,有些不知所措,但我相信,我的朗读远远不如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感动,自读时孩子们读到“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让我读懂他们的内心。语言有魅力的原因在于它有情。我们的课堂也不例外。
本课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最后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即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孩子们的广告词让我满有一种满足感,他们说到:保护我,就是保护人类自我。
爱护我吧,我会带来绿色
如果这棵树是你,愿意受伤害吗?
我已经被缠得够累的了,请你不要……
我之所以满足,是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并用他们稚嫩的心表达出他们的情意,这节课不由得使我想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点,而且都可以延伸到生活里面,学习每课之前,我们必须将这个点和面联起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一封信
- 给坏习惯先生的一封信
- 给全世界小朋友的一封信
- 明天会更好——致2008年的一封信
- 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 守信
- 给奥运会组委会的一封信
- 给坏习惯先生的一封信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致王老师的一封信
- 给丛飞叔叔的一封信
- 第一次写信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发挥智库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 农民与用地单位的矛盾冲突及其治理
-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 信息与逻辑的哲学反思
- 发达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启示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
- 干预追责:司法独立保障的扩展与提升
-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强化“四种意识”
- “孔颜之乐”与罗素“幸福之路”比较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法性回应
- 官员财产公示要稳步推进
- 依法治国的新境界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 《出塞》教学札记
- 《示儿》教学设计
- 《示儿》其它杂项
- 《示儿》教学设计
- 《出塞》教学设计
- 《示儿》教学札记
- 《示儿》教学札记
- 《示儿》诗文
- 《示儿》教材理解
- 《示儿》教材理解
- 《示儿》教学设计
- 《出塞》教学设计
- 《示儿》教学设计
- 《出塞》教学札记
- 《示儿》教材理解